新闻动态 News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 > kb88凯时登录首页 >

【光明网专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2023-09-16 02:42 点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聚起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共同意志,彰显着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前进动力和历史主动精神。中国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形成、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探索、开辟和拓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人民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新征程,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12年11月29日,习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发展的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关键一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立足我国国情,提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要求,把脱贫攻坚与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相结合,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在脱贫攻坚中,实行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和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全面部署精准脱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和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历史性贡献。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是党的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有力解决了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从根本上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党确立习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更加自信、自立、自强,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意气风发地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则贯穿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蕴含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